“十四五”專項規劃,涉及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等50項技術
環境部等五部門共同編制的《“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正式對外發布,明確提出在水污染防治與水生態修復領域、生態環境監測、應對氣候變化等10個領域,共有工業廢水污染防治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大氣細顆粒物(PM2.5)與臭氧(O3)污染綜合立體監測技術、重點領域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技術等50項技術的重點任務。
其中,水污染防治與水生態修復領域包括城鎮水生態修復及雨污資源化技術、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工業廢水污染防治與資源化利用技術、飲用水綠色凈化與韌性系統構建技術、地表—地下統籌水生態環境修復與智慧化管控技術、水生態完整性保護修復技術。該專項規劃由中國科學技術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編制,旨在積極應對“十四五”期間中國生態環境治理面臨的挑戰,加快生態環境科技創新,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包括大氣PM2.5與臭氧污染綜合立體監測技術、水生態環境先進監測裝備及預警技術、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天空地協同綜合監測與評估技術、污染源多要素智能化協同監測技術、天空地溫室氣體監測技術、生態環境應急多源數據智能化管理技術。 包括城鎮水生態修復及雨污資源化技術、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工業廢水污染防治與資源化利用技術、飲用水綠色凈化與韌性系統構建技術、地表—地下統籌水生態環境修復與智慧化管控技術、水生態完整性保護修復技術。包括動態源清單與大氣環境自適應智能模擬技術、多尺度大氣復合污染成因與跨介質的耦合機制、大氣復合污染健康損害機制與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技術、多污染物源排放全流程高效協同治理與資源化技術、多污染物多尺度跨行業區域空氣質量調控技術。包括土壤復合污染成因、風險基準與綠色修復機制,以及農用地污染修復和可持續安全利用技術、土壤污染精準識別與智能監管技術。包括固廢風險智能感知與數字化管控技術、典型產品生態設計與綠色過程調控技術、工業固廢協同利用與產業循環鏈接技術、廢舊物資智能解離裝備與高值循環利用技術、生活垃圾及醫療廢物高效分類利用技術及裝備、固廢資源化技術集成與綜合示范。包括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協同治理和綠色修復技術、多介質復合污染協同治理技術、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技術。包括人與自然耦合生態系統演變機制、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入侵防控技術、重要生態系統及脆弱區系統保護修復技術、城市生態環境修復和生態系統服務提升技術、生態產品開發與價值實現技術。包括化學品高通量毒性測試和精細化暴露評估技術、化學品優先排序及分級分類和綠色替代合成技術、生態環境健康風險分級分區與管控技術、新污染物生態環境健康風險全過程防控技術、噪聲與人體健康風險基準及評估技術。包括氣候變化大數據與地球系統模式關鍵技術、氣候變化影響評估與風險預警關鍵技術、重點領域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技術、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關鍵技術、全球氣候治理支撐技術。 包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公約履約支撐技術、巴塞爾公約管控廢物綜合防治與成效評估技術、保護臭氧層公約履約成效評估與預警技術、生物多樣性和荒漠化履約支撐技術、汞污染監管與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技術。 《“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確定的總體目標是: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防范生態環境風險為重點目標,深化生態環境健康、化學品安全、全球氣候變化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研究;研發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修復、固廢減量與資源化利用、生態環境監測預警與風險控制等關鍵核心技術,形成高端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引領環保產業跨越式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提升;完善適合生態環境學科、產業特點的科技創新模式,構建面向現實與未來、適應不同區域特點、滿足多主體需求的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為推動規劃貫徹落實,《“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還提出創新組織實施機制、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基地平臺建設和人才培養、完善多元投入、深化生態環境國際科技合作等5項保障措施。其中,深化生態環境國際科技合作方面,加強國際雙多邊科技合作與人才交流,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區域生態環境污染治理等研究合作,積極構建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標準體系;推進中歐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旗艦計劃、中德應對氣候變化聯合研究、中加清潔技術工作組、中新(加坡)水資源聯合研究、中挪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合作等國際合作計劃,推動中美在氣候變化等領域開展交流合作。開展可持續發展南南合作、營造良好合作環境,多角度謀劃開展科技合作,打造“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加強創新成果共享。
|